一建考场现“空巢”现象,高缺考率下证书是衰退还是价值回归?
考场里的空座位比往年更多了,这背后隐藏着行业怎样的变局?
今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结束后,各大论坛和考友群都在讨论一个奇特现象——考场缺考率惊人地高。有考生调侃道:“我们考场30个座位,下午就剩一半人来考了,监考老师比考生还闲。”
这一现象并非个例。从各地反馈来看,《建设工程经济》、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》等科目的缺考率普遍居高,有的地区甚至达到40%以上。
现象观察,一建考场遭遇大规模缺考潮。建筑行业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一建证书是工程人的金字招牌”。如今,这块招牌似乎正在褪色。2023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中,多个省市出现大规模缺考现象。
实际情况可能比看到的更加严峻。一位地方考试中心工作人员透露:“几乎每个科目都有约三分之一的座位是空的,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缺考情况在最后一科《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》中尤为明显。经历了前几天的考试,已经疲惫不堪且自觉无望的考生,选择了放弃最后一场较量。
追根溯源,五大因素共酿缺考现状
备考不足,应试准备不充分。一建考试涵盖内容广泛,包括建设工程经济、项目管理、法规及相关知识等多个领域,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复习。许多报名者初期充满热情,但被冗长的备考周期消磨了斗志。
“工作已经忙得焦头烂额,根本抽不出时间系统复习,”一位来自中建的工程师坦言,“明知去考也是当陪衬,不如干脆放弃。”
行业波动,建筑市场面临调整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,波及整个建筑行业。项目减少、企业裁员降薪等现象频发,使得部分从业人员对未来职业规划产生动摇。
有考生算了一笔账:“报名费+教材+辅导班,投入好几千元,加上数百小时的时间成本,而证书带来的收益增长却不确定,投入产出比不高。”
政策变化,认证价值被重新评估。随着国家资质改革深入推进,一建证书在市场中的实际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。虽然仍然是项目经理等关键岗位的必备证书,但其带来的溢价空间已不如从前。
参考成本高,异地考生艰难赴考。一建考试通常要求在报名地参考,对于异地工作的考生来说,往返交通、住宿费用和时间成本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当备考不充分时,很多人选择放弃。
考场纪律严格,侥幸心理无处藏身。随着考试监管技术提升,违纪作弊成本大幅提高,想靠投机取巧通过考试的路径已被堵死。这使那些准备不充分的考生失去了最后一点动力。
价值重估,一建证书真的在衰退吗?
面对高缺考率,很多人惊呼:一建证书已经衰退!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
证书价值从未动摇,市场正在挤出泡沫。一建证书作为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认证,其法律地位和行业权威性并未改变。变化的是市场环境,正在挤出那些盲目报考、单纯挂靠的泡沫参考者。
真正需要证书执业的人依然在认真备考、参加考试。某建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表示:“我们招聘项目经理,一建证书仍然是硬性要求,持证者的薪资也比无证者高出20%左右。”
从“挂靠”到实用,证书回归本质。过去一证难求时,一建证书每年挂靠费可达数万元,催生了大量不为执业只为挂靠的参考者。随着监管加强和人证合一要求落实,证书正在从“创收工具”回归其“执业资格”的本质。
未来展望,工程人该如何应对?
面对新形势,工程从业人员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?
理性报考,避免盲目跟风。在报名前评估自身职业规划、时间精力和实际需求,避免浪费资源。
注重实操,证书能力并重。一纸证书固然重要,但实际项目管理能力、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样关键。企业越来越看重持证者的实战能力。
拓展视野,多元化发展。除了建筑工程专业,可适当关注市政、机电、水利等相对稀缺专业方向,拓宽职业道路。
持续学习,适应行业变革。建筑行业正在向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BIM技术、装配式建筑、节能环保等新知识、新技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。
真正的含金量从不体现在纸面上,而是体现在能力与资质的完美结合中。当投机者离场,当考场回归宁静,那些空置的座位恰恰证明:一建证书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回归,而不是衰退。
对于真正致力于在建筑行业深造的专业人士来说,一建证书依然是那个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争取的“金字招牌”,只是如今,它更加名副其实。